課堂上該采取的記錄方式
與傳統的聽評課不同的是,進入現場的課堂觀察需要根據預先設計好的工具進行有針對性的記錄,而非想記什么就記什么,想什么時候記就什么時候記,想怎么記就怎么記。在進入現場進行觀察并記錄時,采用什么樣的記錄方式是最合適的?怎樣才能不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同時又能記錄下最有用、最可靠的信息?這是教師在課堂觀察時不可回避的問題。
課堂觀察記錄的方式有很多種,觀察者應該根據具體的觀察內容、觀察類型,選擇有針對性且擅長的記錄方式來進行觀察記錄?偟膩碚f,課堂觀察記錄方式可分為定性的記錄方式和定量的記錄方式兩種。
定量的記錄方式是預先對課堂中的要素進行解構、分類,然后對在特定時間段內出現的觀察類目中的行為進行記錄。它主要有等級量表和分類體系等記錄方式。等級量表指事先根據觀察目的編制合理的等級量表,在課堂觀察中,觀察者依據觀察對象的行為表現在量表上評以相應的等級。分類體系指預先列出可能出現的行為或要觀察的目標行為,在觀察過程中以合適的時間間隔取樣對行為進行記錄。分類體系包括編碼體系(如美國課堂觀察研究專家弗蘭德斯的互動分析分類體系)和記號體系或核查清單。在預設的單位時間內,編碼體系對發生的一切行為都予以記錄,記號體系或核查清單只記錄不同的行為種類。
定性的記錄方式是以非數字的形式呈現觀察的內容,包括:⑴描述體系,在一定分類框架下對觀察目標進行的除數字之外的各種形式的描述,是一種準結構的定性觀察的記錄方法?梢詮倪@樣幾個角度來描述:空間、時間、環境、行動者、事件活動、行動、目標、感情等。⑵敘述體系,沒有預先設置的分類,對觀察到的事件和行為做詳細真實的文字記錄,也可進行現場的主觀評價。⑶圖式記錄,用位置、環境圖的形式直接呈現相關信息。⑷技術記錄,使用錄音帶、錄像帶、照片等電子形式對所需研究的行為事件做現場的永久性記錄。定量的記錄方式和定性的記錄方式可以相互補充使用。所獲得的數據、信息應盡可能地反映真實的教學環境和課堂活動。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采用哪種或哪幾種記錄方式,都必須保證記錄系統盡可能地簡潔明了,能有效地記錄數據并進行后續解釋。經過幾次實踐后,觀察者就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記錄方式,形成一些簡短的編碼。如“0”代表離開位子,“p”代表做小動作等。如果需要記錄的數據比較多,還可采用合作記錄的方式,確保數據的完整與真實。 對觀察者而言,進入現場觀察要以不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為前提,但同時要保證所記錄信息的效度與信度。觀察者應該在上課開始前進入現場,選擇有利的觀察位置。一般而言,要按觀察任務來確定觀察位置,以確保能收集到可靠的信息。如觀察某個或某幾個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就應該選擇離他們較近的位置;如果觀察教師教學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就應該選擇便于走動的位置,可及時移動來了解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