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宜川縣“石坑客土大苗”法和安塞區南溝村認養果樹模式獲肯定
《人民日報》刊發陜西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成效報道
延安市宜川縣石坑客土大苗法和安塞區南溝村認養果樹模式獲肯定
5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發《改善流域生態確保黃河安瀾 陜西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新聞報道,介紹延安市宜川縣以石坑客土大苗的方法和安塞區南溝村我在南溝認棵樹的創新營銷模式,為治理陜北水土流失,減少入黃泥沙量提供了先進的經驗做法。
報道援引宜川縣林業局副局長郝云峰的話說,這里(黃河沿岸)曾是荒山禿嶺,山勢陡峭、土壤貧瘠,種樹不易,當地在實踐中摸索出了石坑客土大苗方法山陡留不住土,就在斜坡砌壘石坑;土層太瘠薄,就從別處調配土壤;矮小苗木易遭野兔啃食,就栽種大樹苗。
報道說:陜北人種樹,有著一股韌勁兒。2012年以來,宜川縣用石坑客土大苗方法累計造林3.5萬畝。堅持工程措施、林草措施雙管齊下,入黃泥沙量顯著減少。報道援引陜西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的介紹:省內黃河流域年均入黃泥沙量已由2000年前的8億多噸減至目前的2.68億噸,下降2/3。
報道引用延安市安塞區南溝村的例子,突出了延安市植樹造林的成果:減了含沙量,增了含綠量,黃土高原換來含金量。南溝村地處黃土丘陵溝壑區,7年前,村里開始打造生態農業示范園,山窩窩里產出金果果。游客花500元認養一棵果樹,可以獲得采摘權,收獲季節就會收到又甜又脆的蘋果。通過我在南溝認棵樹這一創新營銷模式,3000多棵果樹有了認養者。
報道在最后通過2021年陜北地區(榆林、延安兩市)糧食總產量達293.55萬噸和蘋果產量達492.55萬噸的詳實數字,精確反映了陜北地區從黃土沙窩到塞北糧倉的變遷,突出表達了陜北正日益成為重要的糧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