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為什么叫北京
北京最早見于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沒了薊,并遷都于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北京城區的西南部。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于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于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一個多世紀以后,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并于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58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并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潰亡,北京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在此后的30多年里,北京歷經苦難:先是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使當年的帝都變得衰微破;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入,古城在血與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城市?嚯y、屈辱、血淚,終于使人民起而抗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首都,古城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作為幾代帝都和今日中國首都的北京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縮影。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時又是一座煥發美麗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個雄偉、奇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
北京城被稱為六朝古都,可久遠的燕國對于現在來說可以說是無跡可尋,可北京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后期的五個朝代建都之地,這五朝指的是遼(公元916——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元(公元1279——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當初遼時,只把北京作為陪都,北京只不過是遼代“五京”之二,而真正在這里建成中央都城的,不始于遼而是始于金。據《金史·海陵紀》記載說燕京就是北京在當時的名稱,金建都之后改稱中都。當時為公元1153年4月21日,即正式將燕京定為首都。
北平改北京和北京改北平一樣,都是主要取決于它當不當首都,因為古代叫“京”都是首都的意思.所以,它不做首都時是會不叫北京的.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燕王朱棣(明成祖)發動靖難戰爭、奪得皇位后,1403年朱棣奪得皇位,先建好北平城,于1421年(永樂十九年)遷都,并改名為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南京作為留都。清朝時北京亦稱京師順天府。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定都南京,1912年遷都北京,自此到1928年北洋政府時期的中華民國也定都于北京。1927年北伐戰爭后,中國的首都遷到南京,北京被改名為北平。
1937年七·七事變后,北平被日本占領,在這里成立了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1945年重新更名北平。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重新更名為北京。
不過我以為,說到北京城,還是要從遼代的燕京聊起。遼人,即契丹人,契丹族是世代生活于遼河上游的一個游牧民族。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國,建都城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稱為“皇都”。隨后登基稱帝(遼太祖),改國號為“遼”。
同時期的中華大地的中原上正處在“五代十國”政權紛亂的時期。公元936年,即五代時期中的后唐清泰三年,后唐的節度使石敬瑭為篡奪政權,許諾割讓國土為條件,換取遼太宗(耶律阿保機次子耶律德光)發兵協助。石敬瑭篡位當上了后晉皇帝,隨之割讓北方國土幽、薊、云、朔等十六個州(史稱“燕云十六州”楊家將那里面老說)送給遼國作為回報,并尊稱遼太宗為“父皇帝”,石敬瑭自己則做了現在著名的罵名千載“兒皇帝”。
當時割讓給遼國的幽州城,在今天北京西南的廣安門一帶。公元938年,遼太宗將國都“皇都”改名為“上京臨潢府”,定幽州為“南京析津府”,定遼陽(今遼寧省遼陽)為“東京遼陽府”,其后于公元1006年定今內蒙古寧城為“中京大定府”,后又定云州(今山西省大同)為“西京大同府”。以上就是我所說的遼國的“五京”,一個國都和四個陪都。幽州被升格為遼國的陪都后,改稱為“南京析津府”,也稱“燕京”。北京城的別稱“燕京”的稱號即始于此。
后在遼國統治的塞北地區,世居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逐漸強大。公元1112年的夏天,遼國天祚帝到混同江(今日叫松花江)漁獵,按慣例女真各部落首領都要前來朝拜。在宴會上,女真族完顏部落的首領完顏阿骨打不肯屈尊獻媚,險些被處死,由此引發完顏阿骨打決意反抗遼的統治的想法。次年,完顏部落聯合其他女真部落正式起兵反遼。
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創建了大金國,建都與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1123元金軍攻陷了遼國的“南京析津府”(即燕京);1125年,金兵又俘獲了遼國皇帝天祚帝,遼國正式滅亡;1126年,即靖康之恥那年(靖康元年),金兵攻陷北宋國都開封。隨后金國在燕京設立了“中書樞密院”和“行尚書省”,以便就近統治新征服的北宋領土。
公元1149年,位居金國丞相的完顏亮(金太祖之孫)發動政變,殺死金熙宗。完顏亮即位后,為了鞏固帝位和有效地統治中原,下詔遷都燕京。
定下遷都大計之后,完顏亮派官員梁漢臣、張浩、蔡松年等征調軍隊40萬人、工匠民夫80萬人去燕京,全力營建宮殿城池;另派畫工去北宋故都開封,測量和描繪北宋的宮殿園囿,依樣在燕京仿建。
公元1153年,金正式遷都燕京。完顏亮特意下詔改元,改新年號為“貞元”,升內外文武官員皆進級一等。為促使留戀故土的王公貴族們盡快搬遷,也為了防止親族中的敵對勢力盤踞故都,完顏亮又下令拆毀了會寧府的宮殿宅第以消除后患。
遷都后,完顏亮仿效遼國的“五京”制度,定燕京新都為“中都大興府”,另外定四個陪都:今內蒙古寧城西南為“北京大定府”,北宋故都開封為“南京開封府”,今遼寧省遼陽為“東京遼陽府”,今山西省大同為“西京大同府”。
遼國時期的燕京城(南京析津府),是遼國“五京”之中規模最大和最為繁華的一個城池。中心位置在今廣安門一帶,F在北京僅存的遼代建筑,也是北京城里現有年代最古老的地上建筑物,就是當年矗立在遼燕京城內的密檐式十三層八角磚塔,位于廣安門北濱河路西側的天寧寺院內,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了。
金中都城是環繞著遼燕京城擴建而成的;臼窃谘嗑┏堑幕A上全城外擴三里,外城墻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宮城完全仿照北宋都城開封皇宮的樣式,其部分建筑構件和大量的珍寶陳設,也是當年從開封搜掠來的原物。完顏亮還將先帝的皇陵也遷移到金中都來。后建的皇陵在西郊大房山,至此金遷都宣告完成。金中都也正式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只可惜輝煌的金中都城在歷史也只閃光了63年。
金貞元元年(1153年)完顏亮建立中都一直到1214年金宣宗迫于蒙古成吉思汗的威脅而遷都“開封府”,再至遷都的次年中都城被蒙古鐵騎徹底搗毀。金中都短暫的命運就此結束,在這63年中,中都還是為北京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跡。今天的釣魚臺、玉淵潭、香山、玉泉山、北海、陶然亭都曾經是當年金代皇家的離宮別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