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兩個凡是誰提出的 兩個凡是的內容及錯在何處解讀
兩個凡是是什么
“兩個凡是”即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是粉碎“四人幫”后,華國鋒提出和推行的錯誤方針。
兩個凡是誰提出的
“兩個凡是”在《黨史細節》一書中,厘清“兩個凡是”并非由華國鋒最早提出,而是源于1977年2月7日的兩報一刊社論《學好文件抓住綱》。社論是汪東興提議寫的,也是經政治局同意的。
“兩個凡是”有特定的指向,目的是“強調了高舉毛主席的旗幟,穩定局勢”,絕非針對鄧小平復出。
新兩個凡是
宏觀經濟學者胡釋之在鳳凰財知道中,將此總結為,新“兩個凡是”。即:凡公民能自決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市場能調節的,政府都要退出。但也有專家和民眾質疑,如果公民代表性出問題,市場反而淪為少數人,或資本家操控。
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時任總書記胡錦濤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在報告中提出:“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
歷史回顧
1976年10月26日,當時主持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工作的華國鋒在聽取了中央宣傳工作的匯報后,針對廣大群眾紛紛要求鄧小平出來工作和為“天安門事件”平反的情況,提出:一、要集中批“四人幫”,連帶批鄧。二、“四人幫”的路線是極右的路線。三、凡是毛主席講過的,點過頭的,都不要批評。四、“天安門事件”要避開不說。這是華國鋒第一次提出“兩個凡是”的主張。
1977年2月7日,華國鋒批準由《人民日報》、《紅旗》雜志、《解放軍報》發表的兩報一刊社論《學習文件抓綱要》,公開提出“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皟蓚凡是”的實質是要把毛澤東晚年的“左”傾錯誤延續下去。同年3月10日至22日召開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華國鋒在講話中堅持“兩個凡是”的方針,繼續延用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錯誤提法,仍認定天安門事件是“反革命事件”,認為“批林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是正確的,阻撓鄧小平出來工作等。這就為全黨糾正“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傾錯誤,撥亂反正,設置了障礙。會上,陳云、王震等老同志提議要鄧小平出來工作,要求為天安門事件平反,揭開了撥亂反正的序幕。
1977年4月10日,鄧小平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義給中共中央寫信,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提出:“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把黨和社會主義的事業,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事業,勝利地推向前進!编囆∑綄Α皟蓚凡是”的批評,開了全黨解放思想的先導。5月3日,中共中央轉發此信,肯定了鄧小平的正確意見。12月,中共中央任命胡耀邦為中央組織部部長。胡耀邦遵照黨的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發動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經過大量切實的調查研究工作,堅決平反冤假錯案。這就在實際中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束縛。
1978年5月起,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
評論分析
提出“兩個凡是”有一定的歷史和政治的原因:
1.剛剛解決“四人幫”等問題,全國上下仍有部分“左”的思想潮流,提出“兩個凡是”,有一定的“群眾”基礎;
2.當時華國鋒本人的思想理論體系仍然是堅持文化大革命這個理論路線的;
3.受個人資歷限制,華國鋒本人作為“一個過渡”(鄧小平語),沒有自己獨立的理論,只能“照過去方針辦”(毛澤東對華臨終指示);
4.作為一種政治宣言,“兩個凡是”表現了華接班的“正統地位”;
5、當時存在一些黨內人士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到了迷信的地步,對毛澤東的一言一句都視為真理。
鄧小平在討論中占主動地位,并最后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方針贏得了大多數在文革中被打倒,受迫害和牽連的老一輩政治家的支持,鄧小平掌權后,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否定了“兩個凡是”,該方針被他所倡導的“實事求是”的務實觀點所取代。
鄧小平說:“兩個凡是”不行,“兩個凡是”是錯誤的
“文革”十年,中國經歷了一場深重的災難!八娜藥汀钡牡古_,讓從夢魘中醒來的人們看到了希望,也充滿了期待。然而,中國要前進,就必須打破把毛澤東的話作為判斷一切是非標準的神學信條,也就是說必須打破“兩個凡是”的精神枷鎖。
1977年3月的中央工作會議召開后不久,鄧小平對前來看望他的中央辦公廳的兩位負責人說:“兩個凡是”不行。按照“兩個凡是”,就說不通為我平反的問題,也說不通肯定1976年廣大群眾在天安門廣場的活動“合乎情理”的問題。在1977年4月10日寫給黨中央的信中,他提出,“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所謂“準確”、“完整”,就是強調要把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看待,強調著重掌握貫穿其中的科學觀點和科學方法,而不是搞斷章取義和“句句是真理”!皽蚀_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概念的提出,為批判“兩個凡是”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武器。
在7月召開的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恢復了鄧小平的職務。他在全會閉幕時發言,進一步闡述了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的問題,強調不能夠只從個別詞句來理解毛澤東思想,要善于學習、掌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的體系來指導我們的各項工作,這樣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澤東思想。
在毛澤東逝世一周年之際,聶榮臻、徐向前、陳云、張鼎丞等老一輩革命家紛紛撰文紀念。他們在文章中響應鄧小平的主張,強調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毛澤東思想。聶榮臻指出:我們的一切正確思想,歸根結底,只能從實踐中來,從實際經驗中來,并且必須回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的檢驗。陳云也在文中寫道:實事求是不是一個普通的作風問題,而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根本思想路線問題。
全黨都在思索如何沖破“兩個凡是”的思想迷障,胡耀邦走在了最前沿
1977年3月,胡耀邦受命出任中央黨校副校長。1977年底,在中央黨校學習和工作的1000多名高中級干部為研究“文革”以來的黨史問題時,提出了不少現實中和理論中的難題。胡耀邦聽取匯報后,讓大家解放思想,突破禁區,大膽研究。他提出兩條原則:“一個是完整、準確地運用毛澤東思想的問題,一個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
1977年10月,南京大學哲學系教師胡福明給《光明日報》寄來一篇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稿件。報社理論部對文章作了多次修改,準備在理論版哲學專欄發表。1978年4月上旬,正在中央黨校學習的《光明日報》新任總編輯楊西光看到清樣,說:“這是一篇重要文章,放在哲學版,可惜了!彼嶙h作者進一步修改,加強現實針對性,并約請正在寫同一主題文章的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的孫長江,共同研討修改。文章經過反復修改,由孫長江定稿,定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楊西光與中央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吳江商定,為擴大文章影響,先在《理論動態》上發表,第二天再由《光明日報》公開見報。吳江就此請示胡耀邦,得到胡耀邦的批準。胡耀邦親自審定了全文,于5月10日刊登在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上。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公開發表此文。
文章重申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則,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寶庫并不是一堆僵死不變的教條,它在實踐中不斷增加新的觀點、新的結論,拋棄那些不適合新情況的個別舊觀點、舊結論。我們要完成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面臨著許多新問題,需要我們去認識、去研究,躺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現成條文上,甚至拿現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無限豐富的飛速發展的革命實踐,是錯誤的。我們要有共產黨人的責任心和膽略,研究生動的實際生活,要研究現實的確切的事實,研究新的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只有這樣,才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才能逐步前進。
文章發表的當天下午,新華社立即向全國播發。第二天,全國的主要報紙紛紛轉載。盡管文章所闡述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但批判的鋒芒直指“兩個凡是”,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堅持“兩個凡是”的人坐不住了,一場軒然大波由此而起。